【下载华舆APP,海外生活更有趣!】
希望天堂可以少一些疼痛,多一些尊严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一定被这条新闻刷屏了。
北京时间8月31日20时左右,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住院部5楼,一名待产孕妇从楼上坠下身亡,经当地公安机关认定系自杀。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为何选择自杀?事后,产妇家属和涉事医院的各执一词,让事情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医院:家属坚持顺产,与我院诊疗行为无关,“那女孩跪求剖腹”。
家属:我们同意剖腹产,医生不肯。
9月3日,涉事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官方微博发布了情况说明:生产期间,产妇因疼痛烦躁不安,多次强行离开待产室,向家属要求剖宫产,主管医生、助产士、科主任也向家属提出剖宫产建议,均被家属拒绝。
产妇丈夫延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产妇在待产期间,两次疼痛难忍,他两次主动要求剖腹产,但院方给出的回复是“一切正常、不用剖腹产”。图为家属出具的情况说明。(图片来自北京青年报)
产妇跳楼“罗生门”反转再反转,也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求真相!”
“家属or医院,究竟是谁在拒绝剖腹产?”
“产妇做剖宫手术,是否必须要家属签字?”
“痛到跳楼?!究竟什么能为产妇解痛?”
……
相比于急着站队,毫无疑问更应待相关部门作出充分的调查,根据相关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一个时间点一个时间点地去比对,恢复事件原貌。
而在我们静待调查结果浮出水面之时,捕舆者想来解答下很多人心中的另外一大疑问: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国外……
顺产or剖腹产,各国怎么选?
(图片来自数字之道)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显示,2007-2014年全球剖宫产最高的三个地方分别是:巴西(56%)、多米尼加(56%)和埃及(52%)。虽然中国的27%远低于这些国家,但仍高于世卫建议的合理数值15%。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文章《中国剖宫产率的空间差异与时间趋势》里中国剖宫产率更高,2008年中国内地平均剖宫产率28.8%,到2014年已增长至34.9%。就地区而言、东北地区、北京周边、长江沿岸地区,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那么,究竟顺产好还是剖腹产好?
虽然自然分娩比剖宫产普遍更有利于孕妇和宝宝的健康,但是自然分娩也不是任何产妇都能适用的,并且自然分娩也并没完全没有危险。(资料图片)
北京妇产医院主任医师丁新等一线医务工作人员都表示,一般肯定是顺产好,产后恢复较快。剖腹产虽然当时相较容易,但是后期容易出现盆腔粘连、再次妊娠容易造成瘢痕妊娠造成大出血,危及生命等多种问题。所以剖腹产一般建议2年后再妊娠。
海外的很多研究也都显示,剖腹产后至少要等6个月后才能再次尝试怀孕,例如英国的产科医生认为,女性做剖腹产的次数不应超过3次,而且在一次剖腹产后,应该等1年再怀孕。
不过,孕妇究竟该顺产还是剖腹产还不能就这样轻易盖棺定论。事实上,这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由孕妇以及家属决定的,需要医生综合具体情况进行指导评估。且这个评估不仅仅在产前,产中,产程末期也会有。
歪果仁生娃如何镇痛?
除了顺产与剖腹产之争,此次孕妇坠楼事件中,“分娩如何镇痛”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大焦点。
社会上围绕“生孩子究竟有多痛”所展开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网络上甚至一直流传着关于分娩时超级疼痛的分级指标——人的疼痛分为12级,被蚊子咬了是1级痛,女人生孩子是第12级疼。
不过,分娩虽痛却并不意味着只能忍痛。
在美国,Epidural——硬膜外镇痛,分娩镇痛的这个专业术语已经植根到每个产妇的心里了。(资料图片)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已经大范围开展分娩镇痛了,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在1989年就已在4万名产妇身上应用可行走硬膜外镇痛。所谓可行走硬膜外镇痛,就是指这种镇痛甚至能让产妇在必要时下地行走,意味着感觉—运动分离的麻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到1994年,该医院70%以上的产妇均接受这种镇痛方式,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现在,在欧洲和美国,分娩镇痛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5%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高达95%,对于大多数欧美母亲来说,分娩不再是一个令人痛苦不堪的过程,医学技术的发展终于把人类从所有哺乳动物的痛苦中解救了出来。
不过,中国的情况仍不乐观。尽管分娩镇痛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无痛分娩在中国的普及率仍然非常低。就算是无痛分娩已做了10多年了的北大人民医院,每年的例数也并不多,医院只能保证每个医生业务上掌握这项技术,并没有能力全面铺开。
(图片来自梅斯医学)
如果家属没签字,国外医生怎么办?
对于此次事件中争论最大的手术签字与责任问题,中国其实已有相关的法律规定: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49号)》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亚博足彩app—亚博足彩app苹果版正规平台在具体操作上,公立三甲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贺银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几乎所有的产科手术,在知情同意书上,患者本人和其家属双方都签字同意才可以进行手术。这是因为,双方签字才表明,双方在了解了目前手术风险的基础上仍然同意该诊疗方案。如果患者和家属意见不一致,医院首先会加强沟通,尽力让双方都知晓并理解,以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然后才进行手术等治疗。当然,也有紧急情况下,进行特殊处理的案例。
那么对于这一问题,国外的医生又是遵循怎样的法律或者原则呢?
· 美国:责任之外求助“道德”
在美国,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诊所,只要有病人送来,都要在第一时间救治,哪怕病人没有医疗保险,甚至付不起医疗费。如果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手术,而病人头脑清楚时,只要病人签字就能手术,家属的签字只能起辅助作用。
为了保护病人的生命权、被救助权和手术权,以及为了保证医院在救死扶伤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联邦政府和地方各级卫生部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国家担保”制度。这些保障措施使得医院和医生在治病救人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 德国:“见死不救”是条罪状
在德国,患者在手术前通常也要签字,但分几种情况:
1. 成年患者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的。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手术的风险及用药后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果患者同意签字,医生可以为他实施手术;如果患者不同意签字,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决定。
2. 患者没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而患者又没有处于生命危机状态,医生必须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的风险以及用药后有可能带来的副作用,由家属决定是否做手术。通常情况下,医生必须尊重家属的选择。
3. 患者没有判断能力和签字能力,但处于生命危机状态,不手术就会死亡,那么医生必须实施手术救人,这种情况下无需家属签字。
4. 未成年人患者在手术前没有签字权,必须由家长或监护人签字。如果患者处于生命危机状态,医生可以在没有家长或监护人签字的情况下实施手术。
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情况可能比这更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一般状态和有生命危险的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医生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患者实施手术。总的原则是: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
德国实行全民保险,患者做手术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相对融洽。另外,德国医生实施急救是有法律依据的:
1. 《基本法》规定,人人有生存权。
2. 刑法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这实际上是规定了一条“见死不救罪”。
如果医院有特殊规定,那么医生也必须优先遵守上述国家法律,医生不能为了遵守某些规定而放弃良知。
· 韩国:“救人要紧”也有特例
韩国医院在为患者实施手术前都会根据《应急治疗法》的规定,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说明病情、治疗方法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后,要求患者本人或其配偶等直系亲属在《应急治疗措施》说明同意书》上签字。较为危险的手术则必须获得患者直系亲属的签字。如果不是法律规定的直系亲属,通常会遭到医院的拒绝,而直系亲属的顺序则根据《民法》规定的顺序执行。
当遇到突发事件,病人本人有可能失去意识,医院也无法立即联系到病人的亲属,生命攸关之时,尽管未获得病人的同意以及其他任何人的准许,韩国的综合医院基本都会选择对病人尽快实施救治。医生们会注意留下详细的的治疗记录,以备日后查验。
其实这种情况下很少出现医疗纠纷,医生不太会顾虑患者的治疗费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毕竟救人要紧。这主要是因为:韩国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完善,在无法从病人那里得到其亲属联系方式的情况下,医院会及时与警察取得联系,查找病人亲属,而警察同时也可以见证医院为病人采取的救治措施。即便是流浪汉遇到紧急情况发生危险被送到医院,其医疗费也会由社会保障机构或全民参与的国民医疗保险金来负担。
然而,韩国的医院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救人要紧”。在韩国的医院里,医生同样不敢擅自主张坚持对孕妇动手术,如果亲属在场拒绝签字。但是,这个丈夫如果只是同居关系的事实婚姻中的丈夫,按照韩国法律,他并不能算作孕妇的直系亲属。
· 日本:救人优先 术后交钱
在日本住院时,医院并不是先收费,而是先治疗。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手术后,要在同意书上签字,然后是患者的亲属签字。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签字,这样医院就不会为你进行手术。
最后,希望天堂可以少一些疼痛,多一些尊严。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17年9月6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各方最新回应,主治医师已被停职!究竟是谁拒绝剖腹产?
法制晚报,2017年9月6日,生小孩顺产还是剖腹产?医生指导评估最重要
澎湃新闻网,2017年9月6日,专家称部分产妇会经历最高级别疼痛,但中国无痛分娩不到一成
澎湃新闻网,2017年9月5日,释新闻|榆林产妇坠楼警方认定自杀,剖腹产由产妇还是家属定
《财经》杂志,2016年3月8日,【3.8特稿】无痛分娩,中国产妇离它有多远?
科学松鼠会,2011年1月24日,分娩镇痛:医学技术带来的人文关怀
北京晚报,2007年12月2日,国外手术签字:危急时刻生命至上行规让路
来源:华舆 编辑/张小波